今天是2025年04月27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老幼共托”该如何打造?这群大学生志愿者有话说!

面对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双重挑战,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朝晖暮暖实践团队基于荆州市实地调研,提出以“分时共享”理论为核心的“老幼共托”服务新模式,探索通过改造闲置幼儿园、融合智慧服务与非遗文化传承,打造“一老一小”协同照护的“荆州范式”。

图片1.jpg

一、闲置资源活化:幼儿园变身“老幼共托”枢纽

团队调研发现,荆州市幼儿园存在“空间+时间”双重闲置特性。数据显示,超60%的独居老人和66.36%的双职工家庭面临就餐难题,而92%的家长信任机构餐食安全。为此,团队提出“分时共享”改造方案:白天服务儿童,早晚开展老年健康监测,构建“儿童-家庭-老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此外,70.73%的老年人关注健康,团队建议在改造后的机构中设立普惠性食堂和定期体检服务,获得67.32%的老年人支持。

二、智慧服务与代际融合:从“1”到“N”的辐射网络

团队以幼儿园为“1”个核心枢纽,辐射“N”个家庭和社区站点,形成多层次服务网络。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团队开设智能手机课程,印发800余份《老年人智能生活指南》;针对幼儿教育,开发动画课程并发放1000余册互动绘本。此外,团队通过34场专题讲座覆盖600余人,并创新推出老年游学与幼儿伴读项目,志愿服务累计惠及680人次。

三、非遗传承:楚文化联结“老幼共融”

荆州作为楚文化发祥地,非遗传承成为“老幼共托”的特色亮点。调研显示,88.67%的受访者认为代际交流对非遗传承至关重要。团队设计“五位一体课程”,包括楚绣、漆器工艺、荆河戏等,由老人传授技艺,儿童参与实践,实现“传统文化浸润”与“艺术疗愈滋养”的双赢。

图片2.png

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为荆州民生保障提供新思路,也为全国应对“一老一小”照护难题贡献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未来,团队计划扩大试点范围,推动“老幼共托”从探索走向规模化落地。

上一篇:走百企寻责任担当,访百人探节粮良方——闽江学院2023级中美金融学1班系列团日活动
下一篇:化“零”为“灵”:数字赋能零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团队赴南京数字零工市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