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铮铮誓言,切实了解基层虫害发生动态,助力当地科学防治。2025 年 7 月1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九团十一连连长余橙与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绿色植保” 乡村振兴促进团师生一行,深入第三师四十九团十一连虫害发生最严重的区域,开展实地虫害专项调查。
抵达棉田后,带队老师苏杰与周娴首先结合田间实例,为师生们详细讲解棉叶螨与蚜虫对棉花的危害症状:“被棉叶螨吸食过的棉花叶片正面,会出现密集的褪绿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卷曲干黄,如同被火灼过一般;而蚜虫不仅会吸食汁液,还会分泌大量蜜露,导致叶片卷曲皱缩,甚至诱发霉菌滋生。” 讲解结束后,同学们顶着呼啸的沙尘暴,俯身翻开一片片棉花叶,仔细观察叶背面的虫情,认真记录蚜虫、棉叶螨的数量及危害程度,在风沙中勾勒出一幅青春奋斗的剪影。
图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师生一行在棉花田中调查病虫害
调查间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九团十一连连长余橙来到田间,为结束棉田害虫调查的老师及同学们详细介绍连队今年棉花虫害发生情况:“今年开春以来,受气温波动影响,早期蚜虫孵化速度较快,但我们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理论加实践进行科学防控,目前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你们这些大学生带来的专业知识,正是我们基层最需要的!” 他热情欢迎同学们今后投身于第三师四十九团工作,“这片土地需要新鲜血液,需要科学技术来扎根,期待你们毕业后能到这里来,把论文写在棉田里,和我们一起把日子过得像棉花一样白、一样旺!”
图为:当地农民和余连长同师生一行人合影留念
随后,团队一行人来到一片青黄相间的地块继续开展虫害调查。带队老师蔡志平指着田间景象为同学们讲解:“这片地是免耕复播玉米田,地里黄色的茬是小麦收割后留下的,绿色的则是玉米苗。采用这种种植模式,一来能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不让土地在小麦收割后闲置;二来玉米长到半成熟期就收割作为青贮饲料,既能缩短种植周期,又能为养殖业提供优质饲料,实实在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学们边听边记录,不时蹲下身观察玉米叶片上的虫害痕迹,将理论知识与田间实践紧密结合。
图为:蔡志平老师在为大家介绍免耕复播玉米地
团队成员何沛贤深有感触地说:“在调查虫害时,我们发现无论是蚜虫还是棉叶螨,发生程度都较低,而且没有发现盲蝽蟓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田间发现了大量的瓢虫与一些食蚜蝇的幼虫,这些天敌昆虫的存在起到了很好的生物防治作用。滥用农药虽然能快速杀死害虫,但也可能造成天敌昆虫死亡,还会导致药害残留,破坏生态平衡。但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些不良情况均未出现,这说明十一连的防治措施是绿色且科学的,这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实践经验。”
正如十一连旁的叶尔羌河奔流不息,最终汇入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一样,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绿色植保” 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师生们,将青春的汗水倾注在十一连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们用脚步丈量田野,用专业守护绿意,以实际行动为边疆农业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力量,让 “绿色植保” 的理念在第三师四十九团中扎根生长,结出第三师四十九团乡村振兴的丰硕果实。
文字:余橙、何沛贤
图片来源:苏杰、周娴、何沛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