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19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竹丝经纬间的文化传承:大学生支教课堂播撒非遗种子

 

(通讯员 宋晓瑶 吴一虹 张怡欣)7月14日下午2时30分,安溪县蓬莱镇进来学校青少年成长中心的教室里传来阵阵欢笑声。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队支教团开设的非遗文化体验课上,实践队队员王晶正拿着一捆青竹篾,教孩子们编织竹扇——这堂以安溪竹藤编为主题的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可触可感的方式走进乡村课堂。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制作的竹编扇子与队旗的合影。王晶 供图

一篾一缕话历史

“大家看这竹篾,需经过剖、刮、煮、晒等十多道工序,方能变得如此柔韧。”王晶举起手中纤细的竹丝,向孩子们展示其经纬交错的纹理。她指着PPT中的老竹编筐,筐身上细密的纹路中,蕴藏着安溪竹藤编“始于唐、兴于宋”的千年历史。“以前没有塑料筐,我们安溪人就靠这手艺编织米筛、菜篮,日常生活离不开它。”王晶的讲解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孩子们睁大眼睛,注视着老物件上的包浆,仿佛触摸到了祖辈生活的温暖。

图为实践队队员王晶正在为孩子们详细讲解安溪竹藤编的历史渊源及编织技巧。宋晓瑶 供图

巧手编织显匠心

“先取二十五根竹篾作为经线,像编织小辫子一样将纬线穿插进去……”王晶坐在孩子们中间,耐心地手把手演示竹扇的基础编织方法。看似简单的交叉动作,实则考验着耐心与巧思——有的孩子刚编了两下就弄折了竹篾,急得直跺脚;王晶笑着接过竹丝,指尖翻飞间,原本散乱的竹篾逐渐显露出扇面的轮廓。“这就是咱们老祖宗常说的‘慢工出细活’。”她趁机教导孩子们,安溪竹藤编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依靠一代代手艺人坚守耐心、磨砺匠心的结果。

图为实践队队员王晶正在演示安溪竹藤编织技艺,制作竹扇。吴一虹 供图

童心巧思传文脉

当轮到孩子们动手体验时,教室里瞬间变得热闹非凡。大家纷纷拿起竹篾,模仿着老师的动作尝试编织。尽管他们的手法略显生疏,编织出的扇面也不尽规整,但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遇到难题时,有的孩子主动举手向老师请教;有的则互相学习,在探索中体味竹藤编织的乐趣。

图为孩子们亲身体验制作竹藤编扇子的过程。吴一虹 供图

课程结束后,许多孩子高举着自己的“半成品”,兴奋地向老师展示。王晶老师指出,非遗不是博物馆中的古老展品,而是能够融入日常生活的精湛手艺;文化的传承,无需轰轰烈烈,只需用心雕琢手中的每一根竹篾。

这场支教课,宛如一根坚韧的竹丝,一端连接着千年的文化脉络,另一端则系紧了孩子们的纯真童心。当孩子们的指尖轻触到竹篾的温润,当古老技艺在课堂上重焕新生,文化自信的种子便在乡村的沃土中悄然萌发——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奥秘所在。

上一篇:潍坊理工学院“三下乡”实践队在探寻红色印记中传承青春力量
下一篇:体育文化节燃动乡村校园,青春力量浇灌成长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