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7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探寻非遗宝藏,赋能文化传承——广东二师学子走进阳春

      为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青YOUNG春韵”非遗研学实践团于近日赴阳春市开展非遗传承现状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博物馆、参观种植基地、对话手艺人等方式,实践团以青年视角记录传统技艺的坚守与新生,探寻非遗保护传承的活力密码。

春砂仁:云雾深处的“岭南至宝”

      调研首站,实践团成员来到阳春市春砂仁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们系统了解了春砂仁作为中国四大南药之一的悠久历史、核心药用价值以及多样成品形态。

      在金花坑春砂仁加工厂,实践团拜访了传承人梁方生师傅,聆听梁师傅与春砂仁相伴三十载的故事。同时,梁师傅也表达了对年轻人传承这门老手艺的期望,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这门技艺中来。

      在金花坑春砂仁种植示范基地,工作人员向成员们详细介绍了春砂仁的生长环境、种植周期和采摘要素,让实践团成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春砂仁的生长特性,明白了其品质道地性的由来。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传承人梁方生师傅。孙佳婷供图

竹编:篾条间的守艺与创新

      在合水镇永裕编织厂,省级非遗竹编技艺传承人黎娴经理向实践团娓娓道来她与竹编技艺结缘的故事。她介绍,一件普通竹篮的诞生需经历选竹、破篾等110余道繁复工序,其中收口环节尤为关键,"错一篾即前功尽弃"。面对塑料仿制品的冲击,黎经理坚持使用天然材质,坚信"产品以质为先,文化价值不可替代"。

      在黎经理的引荐下,实践团有幸观摩了其师傅——陈友南老师傅亲手编织竹篮的过程。陈师傅双手动作娴熟,篾条翻飞交织间,竹篮逐步成型。他特别强调:"竹编一定要耐心,坐得住。从选竹、破篾到编织成型,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随后,陈师傅通过半成品展示与成品用途讲解,向实践团直观呈现竹编工艺流程。

      据黎经理介绍,目前她正在积极带动村中老人和留守妇女就业,让传统竹编手艺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与两位守艺人的深入交流中透露出竹编技艺的不易和奥妙,守艺人的故事正是"非遗助力文化传承"的生动缩影——他们不仅守住了技艺之魂,更为乡村资源注入了文化自信与发展活力。

图为黎娴的师傅——陈友南为实践团成员展示竹编半成品。孙佳婷供图

扶提古窑:窑火里的传承

      扶提古窑——这座历经四百余年沧桑、阳春大地上唯一仍在燃烧的古老柴窑,无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传承人冯洪深师傅亲自为实践团演示了古陶制作的核心六艺:练泥、拉胚、晒胚、利胚、上釉、烧制,并细致讲解每道工序的独到匠心。

      在与冯师傅的深度访谈中,他坦诚地揭示了古窑面临的严峻传承困境:“最大的难题是后继乏人。”受市场波动、现代化生产冲击及年轻人择业观念变化影响,厂内掌握制陶技艺的老师傅已从鼎盛时期的四十余位锐减至如今的十一位。同时,市场需求的快速更迭也给这门依赖传统工艺和漫长周期的技艺带来了巨大生存压力。

      熊熊窑火映照下,从古陶传出来的不仅是泥土的温度,更深刻感受到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坚守的不易与迫切寻求出路的焦灼。

图为传承人冯洪深师傅为实践团成员展示古陶制作过程。孙佳婷供图

根雕:木韵里的非遗密码

      步入阳春根雕非遗展示厅,形态各异的根雕作品静诉着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匠人的巧思,生动诠释了阳春根雕“七分自然,三分人工”的核心美学理念。

      在张英祥师傅家中,他向实践团娓娓道来根雕技艺的源流,从民国时期的“木影”演变至今,这项艺术凝结着数代人的智慧。张师傅语重心长地强调:“根雕创作要尊重木头的灵性,切忌过度加工。”

      随后,实践团深入根雕创作一线,探访梁泽洪师傅和刘文枢师傅的根雕门店,在他们的讲述中直观了解到根雕的市场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根雕认知度、接受度不高的现实困境。

      当看到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根雕故事时,阳春市根雕雅石协会秘书长覃福智深受触动,“你们把这些拍下来、写出去,就是最好的传承。”他表示,青年一代的关注本身就是希望的火种,期待更多年轻力量加入,共同守护这份来自大地的艺术瑰宝。

图为张英祥师傅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根雕成品。孙佳婷供图

      轻嗅春砂仁的清苦、细赏竹篾的错落、轻触陶器的余温、凝望根雕的盘错,广东二师“青YOUNG春韵”非遗研学实践团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传统技艺的当代生命力,在四天的深度调研中,见证了非遗“守正”与“跃动”的辩证共生,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阳春非遗寻根之旅。实践团成员以青年视角守护非遗根脉,用青春足迹探寻非遗传承之路,在古老技艺中融入青春诠释,为阳春非遗传承贡献了青年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通讯员 孙佳婷 陈凯燕 陈璐 陈思宇 李欣彤 温海怡

上一篇:“白花客影,红筑长歌”——惠东学院白花雅韵筑梦队惠东县白花镇历史文化调研与文创活动
下一篇:深信大助力“百千万工程”:解码古村文化,传承非遗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