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7月15日至18日,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古寻根探文脉,凝心团结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甘肃天水、张家川等地,以文化为桥、以历史为镜、以实践为基,开启了一场探寻中华民族根脉、感悟共同体精神的“行走的思政课”。从伏羲庙的文明曙光到邓宝珊将军的爱国赤诚,从麦积山石窟的艺术交融到革命纪念馆的烽火记忆,从马家塬的车舆密码到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实践团在四天的行程中,触摸历史脉络、体悟精神传承、见证发展新篇,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必然与现实意义。
寻根文明源:在历史遗存中筑牢文化认同根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深深镌刻于每一处文化遗存之中。实践团首站走进甘肃天水伏羲庙,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伏羲祭祀建筑群。庙内古柏参天、殿宇巍峨,壁画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生动诠释了伏羲“一画开天”“开天太极”的深邃文化内涵。从殿宇结构到匾额碑刻,从彩绘壁画到楹联装饰,无不显现出各民族文化元素交相辉映的印记,展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精神气质。带队老师张钰表示,“伏羲文化中所蕴含的‘和合’理念,正是今天我们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源头。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鲜活的历史证据,它们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起,也昭示了中华民族团结融合的深厚根基。”
从伏羲庙的文化根脉出发,实践团一路行至陕甘交界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在马家塬考古遗址深处探寻民族交融的历史实证。在马家塬车舆博物馆内,战国时期的车舆复原模型惊艳亮相:它融合了中原的榫卯结构、北方游牧民族的装饰风格以及西域精湛的铸造技艺,车毂之间,凝结着多族共创的智慧火花。这些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器物虽无言,却以工艺的细节书写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
在张家川县博物馆的展厅中,唐代胡人俑深目高鼻却身着中原长袍,青铜器上中原纹饰与游牧镂空技法交相辉映,鲜活印证着古丝绸之路的繁荣盛景。胡商往来、汉使西往,工匠互学、技艺互鉴,历史的河流中,民族的界限逐渐消融,共同的文化记忆悄然凝聚。灯光映照下的民族团结墙上,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嘱托格外醒目——正是这些“活起来”的遗产,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最深厚的文化根基。
传承精神魂:在红色记忆中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其中深植的民族团结底色历久弥新。实践团走进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邓宝珊将军纪念馆,在实物展陈与珍贵史料间,追寻这位爱国将领与共产党人肝胆相照、共守家国的光辉足迹。雕漆屏风上,毛泽东主席1944年写给邓将军的亲笔信字迹清晰,讲解员详述信中内容与时代背景,帮助队员们深入理解邓将军在抗战时期支撑西北、护卫边区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家至上、民族一心”的坚定信念。在纪念馆前,带队老师孙雨蕾说:“邓将军以‘情系陇原一家亲’的赤诚之心,绘就了陇原大地各民族肩并肩、心连心的和美画卷。他的精神品格,正引领我们思考——如何以青春之力投身奋斗、以团结之力共筑家国。”
转赴天水大革命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主题展览通过五个板块(“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发动革命砥柱中流”、“红军长征过境天水”、“抗击日寇救亡图存”、“夺取胜利迎接解放”),立体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天水人民浴血奋斗的历程。“红军长征过境天水”板块尤为震撼: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发起“利桥战斗”歼灭国民党保安大队,不仅震慑敌人、牵制胡宗南部,更在陇原大地播撒革命火种。随后,多支红军队伍过境天水,动员群众、建立政权,近3000名天水儿女踊跃参军,用热血书写了革命年代的团结篇章。
“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史实更触动人心。泛黄的照片定格着汉族、回族、藏族等各族青年并肩抗敌的英勇身影;文献档案记载着中共甘工委深入回族群众,宣传“回汉民族亲密团结”政策、发展党员、巩固民族统一战线的艰辛。“抗战时期的天水——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专题展”让师生们对那段烽火岁月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展区以时间为轴叙述了天水作为大后方支援前线的历史史实,这些发生在我们脚下的真实故事,正是“三个离不开”最生动的注脚。红色记忆不仅铭刻着峥嵘岁月的忠诚与担当,也为当代青年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见证新实践:在振兴路上书写共同体发展新篇
历史的传承,最终要回归于现实的创造。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实践团亲身见证了民族地区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图景,感受到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蓬勃实践。伊品星月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传统民族美食通过“电商+直播”焕发新生:这家“甘肃省老字号”企业搭建线上销售网络,设立扶贫车间,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2020年至今带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长。负责人介绍:“我们不仅卖产品,更卖文化——每一份美食里,都有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味道。”
张家川县隆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智能化温室大棚里,科技赋能让“小菌菇”成为“致富伞”。物联网温控系统实现羊肚菌全年生产,每个大棚年产值达60万元,较传统种植提升3倍,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0个。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让脱贫户通过入股分红持续增收。更令人称道的是,企业将当地高粱加工成扫帚等环卫产品,让农民实现“种地+打工”双收入。
在张家川县胡川镇张堡村的盛安烹饪技能学校牛肉拉面培训站,实践团成员见证了“张家川・牛肉拉面”这一特色品牌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场景。培训站负责人李校长介绍,培训采取“群众点单、政府补贴、理论+实操”的精准模式,依托“张川伊香拉面师”劳务品牌,构建起覆盖县、乡、村的三级技能培训网络,切实实现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学技能、稳就业、促增收”的目标。在现场,实践团成员亲身参与揉面、抻面等实操环节,在与学员的互动中,感受到各民族在学习交流中凝聚的团结力量。
从“老字号焕新”到“菌菇致富”,从“拉面兴业”到“扫帚富民”,张家川正在以“科技+文化+联农”的创新路径,走出一条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相融合的发展新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正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乡村沃土中的生动注脚。
这场暑期实践,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更是一场扎根陇原大地的精神洗礼。从伏羲庙的“和合”理念到革命年代的团结烽火,从马家塬的工艺交融到乡村振兴的携手共进,这些跨越时空的印记,不仅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文明基因、历史记忆、现实奋斗共同编织的精神纽带,更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有了具体而厚重的注脚。正如带队老师所言:“我们既是历史的学习者,更要做精神的传承者、实践的推动者。”带着这份感悟,实践团将继续以青春之力,解读好文物中的团结密码,传承好红色基因里的奋斗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年力量,让“石榴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撰稿:刘博 安佩瑶
排版:李艺璇 铁星泽 闫婧
图片:黄博 尹素祎 姜佳佳
审核:孙雨蕾 张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