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却挡不住一群青年奔赴红色热土的脚步。7 月 13 日,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系 “智慧课堂・点亮梦想” 志愿服务队怀着肃穆与崇敬之心走进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和昌邑县全武红色博物馆,让红色历史走进心里,让志愿奉献沉淀为信仰,在这场 “走进红色革命” 的双向奔赴中,书写红色传承的青春华章。
峥嵘岁月可鉴:一砖一瓦里的红色记忆
第一站:昌邑县抗日殉国烈士祠。昌邑北部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昌邑县委进驻龙池镇瓦城村,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民主政权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民族救亡运动,不断发展壮大武装力量,成为山东省最早的红色抗日根据地之一。
团队成员们在烈士祠负责人带领下进入殉国烈士祠堂,参观时,负责人声情并茂地为成员们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皱纹里藏着烽火岁月的余温;团队成员专注聆听,眼神里透着对历史的敬重与探寻。这一幕,是 “过去” 与 “现在” 的对话,负责人把昌邑根据地的奋斗往事掰碎了讲,青年们把 “青春担当” 的使命感悄悄攒起,让烈士祠里的参观,成为 “续华章” 的精神伏笔。
图为烈士祠负责人在为队员讲解中共昌邑县委发展历程
图为烈士祠负责人为队员们讲解祠堂内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
在结束参观学习后,指导教师带领志愿服务队中的全体党员、预备党员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在烈士祠中回响,用铮铮誓词宣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图为志愿服务队全体党员、预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杨武轩 供图
离开时,阳光漫过祠堂的青砖。那些曾在枪林弹雨中守护家国的青春,那些在支前路上耗尽心血的岁月,终于在这一刻和队员们的心跳同频。原来红色纪念馆从不是“过去式”,而是一场关于“青春该如何燃烧”的永恒追问。
图为队员在烈士祠门口合影留念
信仰之光不灭:从硝烟到灯火的精神接力
第二站:昌邑县全武红色博物馆,队员们刚踏进博物馆就灰调展柜中就看到,生锈的枪械还留着战斗的凹痕,旧水壶的皮革带泛着岁月的裂斑——这些沉默的“时光容器”,曾在渤海走廊的风里、龙池的夜色中,见证过游击队员的奔袭、百姓支前的汗水。讲解员的手势划过空气,把“抗战时期”的标签掰碎重组:那只磨损的水壶,或许曾被战士揣着跑过芦苇荡;墙上泛黄的动员令,油墨里还藏着“把最后一粒粮送前线”的呐喊。这不是一场单向的历史灌输,而是两代人关于“信仰与奉献”的对话:讲解老师的铿锵有力的话语成为撞进团队成员心里的震撼,化作展柜冷光下,最鲜活的传承注脚。
图为讲解员在为队员们革命先烈作战的艰苦条件和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
紧接着队员们来到了土地改革的展墙,展墙顶端的茅草微微颤动,像是从改革开放的风里刚摘下来的。斑驳墙面上,“永远的红手印”“岗村是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 的红字发烫 —— 这不是冰冷的展板,而是把当年茅屋中的改革现场 “搬” 进了博物馆。那些带着泥土气的手印,或许曾按在承包责任书上,曾攥着稻种在田埂奔跑,此刻正以最质朴的方式,向我们诉说 “敢为天下先” 的破冰瞬间。当队员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 “岗村农村改革发源地” 时,仿佛在思考 “敢闯敢试” 在今天该如何续写;当目光扫过泛黄的名单,又像在和当年的改革先锋无声对话。
红馆里的茅草顶会褪色,但墙面上的精神不会。队员们的沉默凝视,实则是一场 “传承的宣誓”:那些在茅屋中敢破常规的勇气,那些把红手印按在历史拐点的担当。“峥嵘” 是茅草顶下沸腾的改革热血,“担当” 是在现代青年的眼神里悄然生长的传承自觉。红馆的意义,正在于让历史的场景 “活” 成青春的镜子 —— 照见过去的勇气,也照见未来的方向。
图为队员们在认真观看“永远的红手印”
走出展室时,博物馆的门轴轻响。忽然明白,“忆峥嵘”是让这些锈迹斑斑的旧物,重新长出心跳;“续华章”是把展柜里的震撼,酿成往后日子里的行动力——或许是为红色故事做一场校园宣讲,或许是把渤海走廊的精神写成推文,又或许,只是在每个选择的瞬间,想起今天展柜里那束永不熄灭的、属于青春的火光。(作者:张冠群、张坤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