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从课堂到巷陌的绿色接力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初心筑梦,梦绽阳江”暑期“三下乡”支教团在琼海市阳江镇中心小学及周边社区开展了以“参与垃圾分类,呵护绿色家园”为主题的科普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课堂讲解与实地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向当地学生和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助力区域垃圾分类,提高当地绿色环保意识。

上午9时,志愿者老师龙籍增在阳江镇中心小学四(二)班展开垃圾分类科普讲解。“同学们知道吗?我们每天扔掉的垃圾里,有42.9%是可以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 龙籍增老师一开场便用数据引发学生思考。话音刚落,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呢露出惊讶的神情。四年级学生陈铿允积极举手提问:“老师,矿泉水瓶是不是属于可回收资源?”龙籍增老师予以肯定答复,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四色垃圾分类标准图,详细讲解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方法。

图为志愿者老师为学生们引入垃圾分类相关科普知识。陈玮琪 供图

在讲解垃圾分类意义时,志愿者老师龙籍增以“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柴油”为例,向同学们生动阐释了资源回收的巨大价值。为增强课堂互动性,龙老师现场展示了提前准备的废塑料瓶和铝罐,并详细讲解其回收利用过程。“这些看似废弃的物品,只要正确分类投放,经过专业处理就能‘变废为宝’。”他举例说明,“比如铝罐熔化后可以重新制成铝块,相比开采铝矿,能大幅节约资源和能源。”讲解过程中,龙老师还亲自示范如何清洗、压扁废瓶罐以便投放,学生们纷纷跟随模仿,课堂氛围活跃。

图为志愿者老师为学生们讲解生活垃圾分类方法。陈玮琪 供图

活动中,志愿者老师们向学生发放印有各类垃圾图案的卡片,要求他们准确投放到对应的分类区域。四年级学生郑玖銘在拿到“废旧电池”卡片后,起初将其误投至“其他垃圾”区,立即引来同学们的提醒:“错了!电池是有害垃圾!”志愿者随即结合PPT内容,现场讲解道:“废电池、过期药品等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若随意丢弃会污染土壤和水源,必须投放到红色有害垃圾桶。”经过指导,郑玖銘迅速纠正错误,将卡片移至正确区域,现场响起鼓励的掌声。

下午2时许,科普实践队在阳江镇中心小学周边的垃圾分类宣传栏处继续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新张贴的垃圾分类指南海报吸引了众多学生驻足观看。志愿者老师龙籍增结合海报上的四色垃圾桶标识进行详细讲解:“绿色厨余垃圾桶专门用于投放剩菜剩饭、果皮菜叶等有机废弃物,投放时要注意密封包装。”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们对垃圾分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图为志愿者老师为学生讲解垃圾分类的具体注意事项。陈玮琪 供图

下午4时,科普实践队携带100余份垃圾分类手册深入社区开展入户宣传。志愿者们走进商铺、居民区,向群众发放手册并耐心解答疑问。在镇区一家杂货铺前,志愿者邢子翰向店主周女士科普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塑料袋属于其他垃圾,而清洗干净的酱油瓶则可回收利用。”针对周先生提出的“烂菜叶如何处理”的问题,志愿者指着手册上的图示解释:"这些属于厨余垃圾,经过专业处理可转化为有机肥料。"

图为志愿者向附近居民分发垃圾分类手册并宣传讲解相关科普知识。杨逸凡 供图

该日傍晚,阳江镇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在温暖的夕阳中落下帷幕。活动现场,斑驳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志愿者和群众身上,宣传海报上“参与垃圾分类,呵护绿色家园”的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象征着环保理念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据统计,本次宣传活动成效显著。志愿者们累计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100余份,覆盖中心小学学生及周边社区居民60余人次。通过校园讲解、互动游戏和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活动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为推动阳江镇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作者 肖旖涵 赵雨暄 通讯员 陈玮琪 杨逸凡)

上一篇:西京学院“精准赋能,共筑健康”实践团走进德瑞养老院,助力养老护理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晋”心笃行,“医”路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