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冀青之光”正定拓韵调研团一行11名师生赴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形拓”技艺展开深度调研、先后走访了正定博物馆,隆兴寺等文化地标,实地考察了文物本体状况及保护需求,亲身感受了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通过实地考察文物本体状况、参与拓印技艺实践、对话非遗传承人等方式,沉浸式感受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正定博物馆研究员刘瀛涵为调研团实践队队员示范。杨正午 供图
博物馆里对话千年文明
在正定博物馆拓印研究室,从事拓印技艺研究20余年的研究员刘瀛涵,向实践团成员系统讲解全形拓的历史渊源与技艺精髓。“全形拓不同于平面拓印,需通过分纸、上纸、敲边、晕染等20余道工序,将青铜器、陶器等立体文物的形态、纹饰完整呈现在宣纸上,是让千年文物‘开口说话’的特殊语言。”刘瀛涵手持牛角拓包现场演示,墨色在宣纸上游走间,青铜器的纹饰逐渐清晰。团队成员分组参与实践体验:将浸润后的宣纸小心翼翼覆于《西周凤鸟纹爵杯》复制品表面,用细毛刷轻敲出爵杯的流、尾、柱等立体轮廓,再以浓淡不一的墨色分层晕染。“指尖能感受到宣纸下器物的纹路,墨汁渗透纤维的瞬间,仿佛与两千年前的工匠完成了一场跨时空对话。”实践队员赵蓉雪屏息凝视着纸面逐渐浮现的繁复纹样:“墨汁渗透纤维的瞬间,仿佛触碰到了两千年前的工匠体温。”历经三小时反复打磨,团队最终完成《西周凤鸟纹爵杯》等三件拓片作品,纹饰的层次感与器物的立体感跃然纸上。
图为调研团实践队队员学习文物拓印。赵蓉雪 供图
现场,刘瀛涵同步展示了博物馆的数字化保护成果:通过3D扫描技术与传统拓印数据比对,北魏石刻的残缺部位在电脑屏幕上被精准复原,连风化的纹路都与原物高度吻合。“科技能填补传统拓印的视觉盲区,但器物承载的人文温度,仍需靠人手与匠心传递。”他的话让队员们深刻理解到“传统为体、科技为用”的保护理念。
古寺寻踪叩问保护之道
隆兴寺殿内,实践团成员的目光瞬间被这尊独一无二的观音造像所攫取。她不再是传统正襟危坐之姿,而是右足轻踏莲台,左膝自然曲起,手臂悠然搭于膝上,仿佛沉浸于自在无碍的禅思。
图为调研团实践队队员隆兴寺学习。刘涵趣 供图
据随行专家介绍,这尊北宋遗珍是古代宗教艺术人性化表达的巅峰之作,其独特的“跷脚”姿态颠覆了传统宗教造像的庄重范式,在世界雕塑史上亦属罕见孤例,塑像历经千年风雨,目前正通过数字化监测与传统修复技艺结合,进行常态化保护。
凝望这抹穿越千年的微笑,实践团成员深感守护文化根脉的重量。队员们表示,此次隆兴寺之行不仅是一次视觉震撼,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自信课。作为新时代青年,触摸民族艺术的魂魄,方能真正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与包容,自觉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承者。
在专题访谈中,刘瀛涵针对实践团从文物保护现状、文物修复、文物内涵等多角度提问深入剖析困境,他从学习背景引入,谈非遗现状有项目难再生产、不符合现在市场追求等问题,认为非遗发展要区分对待,部分靠市场、部分靠保护,盼非遗随国家强大、文化自信强大走出国门,让更多人看到。
图为调研团实践队队员合照。杨正午 供图
青年担当织就传承之网
“非遗传承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里,要让年轻人愿意看、学得会、传得下去。此行不仅是文化洗礼,更是使命启蒙。”实践团指导老师总结道。“十年修复一尊像”的坚守故事;在非遗工坊,传承人“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赤诚,让队员们深受触动。返程途中,团队已策划“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拓片展览、技艺体验课、短视频创作等形式,让更多同学了解全形拓技艺。
“当青春力量遇见千年文明,传承就有了新的可能。”实践团团长杨正午、刘涵趣表示:接下来团队将整理调研数据,形成《全形拓技艺保护与推广建议书》,用实际行动守护文化根脉,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通讯员: 杨正午 赵蓉雪 刘涵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