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9月09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从“停学”到“重返”:福田以“五维一体”织密未成年人关爱网

15岁、化名“张雯”的初三学生,在三个月的停学后回到了课堂—先能稳定坐满一节课,再到主动举手发言。转变背后,是“福家·安心行动”福田区停学青少年家庭精准关爱项目。该项目由福田区社会建设专项资金提供支持,在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社会工作部、深圳市福田区妇女联合会指导下,由深圳市福田区从心开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具体实施,围绕“停学—复学—社会融入”打造一条标准化、可复制的支持路径。
   “张雯”被纳入项目当天,认知—行为取向的个体心理辅导与家庭沟通训练同步启动,学校配合“分级返校”过渡,社区志愿者提供同伴支持;第8周,她报名加入“返校适应微课堂”的志愿服务。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并非个案的幸运,而是这套体系化路径的可预期结果。阶段性评估显示:项目整体复学率约80%,学习动力提升比例约75%,已有16名受助学生完成志愿转化,正在沉淀具有区域辨识度的“福田样本”。

一、被看见的“停下”:问题不止于“不想上学”

在采访中,我们听到的“停学理由”,少有单一答案:焦虑与惊恐、学习挫败、亲子冲突、校园适应困难往往叠加。项目把问题拆解为“个体—家庭—学校—社区”四层,并确立“守护学生、稳住家庭、协同学校与社区”的任务导向——既是事实判断,也是行动方向。
   项目实行“一案一策、分层分级、快速转介”,让每位学生都有“返校路线图”:评估入组、个案计划、干预执行、阶段复盘与随访巩固环环相扣。

二、模式解剖:用“五维一体”夯实公共服务底座

这套模式像一台协作良好的引擎,五个“气缸”彼此驱动:

(1)心理支持:以“情绪—认知—行为”路径整合个体咨询、家庭系统咨询与团体辅导,采用CBT、沙盘等规范技术,设定“每周1次个体+每月2次团辅”的最低干预剂量线,并通过“前测—后测—随访(3/6/12月)”形成证据链;阶段内累计心理干预455人次。
  (2) 家庭赋能:推出“亲子365跟踪计划”,配置亲子沟通训练、家庭会议等12项干预工具,降低冲突频率、提升家庭的情绪支持力。
(3)学业重建:以“评估—训练—复学”的阶梯式“小步子方案”,设置基础补习、学科衔接与兴趣拓展三类模块,帮助学生恢复学业自我效能与课堂参与度。
  (4) 社会融入:构建“政府+专家+社区+志愿者”四元支持网络,常态联动4个社区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活动,配套校园适应力训练、社区公益实践与同伴支持。
  (5) 成长监测:建立电子成长档案与月度评估报告,覆盖情绪、学业、亲子、校园、社会五大维度,实现“评估—干预—反馈—随访”的数据闭环。

三、AI预警与陪伴:技术如何“温柔地”早识别

“技术不应替代人,而是让人更有余力。”项目技术负责人这样概括。
“AI预警与陪伴系统”系统基于多源数据对风险分级:绿色推送自助练习,黄色联动班主任沟通与家访,红色触发心理/医疗联合会诊,串联起“早识别、早干预、早回归”的闭环。同时设立“高危双重确认、留痕审计、未成年人友好知情同意”等制度化“护栏”,确保边界清晰、过程可追、伦理优先。系统提示仅作风险参考,所有处置须经专业人员复核并按‘家校社医’机制联动。

四、从“受助者”到“助人者”:同伴力量的二次成长

复学只是第一步,稳定学习与社会融入才是目标。项目建立“1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带5名志愿者”的带教机制,训练心理急救、危机识别、沟通技巧等模块,并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强化实战。志愿者累计校园与社区实践≥50小时,已促成16名受助学生完成志愿转化。
    受访志愿者(化名“林同学”)说:“当我把学到的放松技巧教给新入组的同学,我觉得自己真正走出了那段低谷。”
   这群“过来人”的加入,是项目将“受助—自助—助人”闭环化的关键一环。

五、标准化沉淀:让经验可复制、可评估、可推广

如果把“福家·安心行动”视作一台系统工程,它的可复制性来自于标准化。项目已开发4本专业手册与12项标准化干预模板,并形成“1+3”协同机制(1名持证咨询师+3名停学学生)与6大核心模块(如社交认知重建、逆境应对策略等);配套“最低剂量线+保真度核查表+随访周期表”,把“怎么做、做到哪、做到什么质量”写清楚、做扎实。

标准化手册与工具包,为跨校复制提供“操作说明书”。

六、治理视角:政校社医协同,如何把“碎片化”拼成整体

“社会心理服务不是单兵突进。”区社会建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由社会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区委社会工作部主办,妇联指导实施,医疗端由福田区慢病防治医院和福田区中山八院精神科/心理支撑;街道、学校、社会组织与家庭形成立体协作,建立“快速转介—联合会诊—危机复盘”的三条线,压实责任、闭环管理。
  这背后,是福田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持续探索与迭代——在既有“福至青心·与爱同行”等项目经验基础上,形成“福田经验”的公共底座。

七、记者观察:数据之上,还是“人”的回归

从采访的视角看,项目的难点不只在“把学生送回学校”,更在“让学生留在课堂、融入同伴”。这要求干预路径既“硬”(标准化、SOP、剂量与保真度),也“软”(家庭边界、情绪支持、同伴接纳)。
   阶段性数据给出鼓舞:整体复学率约80%,学习动力提升比例约75%,4个社区常态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活动。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角色迁移”:当“曾经的受助者”站到讲台前教同伴放松技巧,这份“可被感知的改变”,才是真正的社会心理资本。

结语:把“项目经验”固化为“区域标准”

项目周期为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聚焦20组停/休学家庭个案。下一步,项目团队计划推动区级《复学干预服务指引(试行)》制定,统一分层分级、保真度与随访口径,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捐助+基金协同”的可持续供给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福田样本”,更好服务未成年人保护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福家·安心行动”的成功实践,不仅是福田区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一次有益探索,更是对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要求的积极响应与基层落地。该项目通过系统化、标准化、人本化的服务模式,将心理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生动诠释了从“治理”到“善治”的升级路径。未来,随着《复学干预服务指引》的制定与推广,“福田样本”有望为更大范围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可复制、可评估、可持续的实践范例,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健康中国贡献基层智慧与力量。

上一篇:宠爱邻里·共筑温情! 2025年闵行社区邻里节开幕式温情启幕
下一篇:“暖聚水碾”我们的回家路院落微更新项目—— 总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