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家庭护理已成为养老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传统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更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目标的关键支撑。清晨六点,北京市民吴秀敏已经开始了一天的护理工作。帮助丈夫翻身、擦拭身体、准备流食……这样的流程她已经坚持了四年。2021年,吴秀敏的丈夫因病导致重度失能,生活无法自理但拒绝去养老院。66岁的她只能独自承担起24小时照护的重任。"我真想喘口气,可谁能来顶替我呢?"吴秀敏满头白发,看上去远比同龄人苍老憔悴。她的困境是全国数百万家庭照护者的真实写照。
需求迫切:老龄化催生家庭护理新模式
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1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1.1%。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难以满足如此庞大的护理需求。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部分自理困难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数字背后是沉重的家庭负担。湖北黄石市的李女士表示,母亲因脑梗失能卧床后,"感觉全家人都在围着一个老人转"。像这样的双职工家庭,要照护失能老人,往往需要请护工帮忙,但养老服务市场在护工问题上却是需求侧、供给侧"两头难"。
照护困境:专业护理人才短缺与质量参差不齐
与巨大需求不相匹配的是,养老护理行业从业人员严重短缺。据调查,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全国达550万,且流动性极高。更令人担忧的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普通家政公司转型做居家养老,但并没有进行专业系统地分类,导致提供的服务并不专业。有的护理员甚至让失能老年人财产及人身权益受损。重庆百龄帮康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居家养老板块负责人吴雯婧告诉记者:"居家养老服务并不是简单的家政服务,照护失能老年人往往需要专业全能的居家护理员。"然而培养一个专业的护理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且因为面临复杂的家庭环境,护理员流失率往往较高。
经济压力:家庭照护的经济与精神双重负担
请护理员的经济压力对许多家庭来说也是沉重的负担。北京市民吴秀敏算过一笔账:请住家护理员照顾丈夫每月开支至少7000元,这对于退休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重负。广东人王健一家也面临类似困境。80多岁的外公摔跤后无法自理,全家人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老人的照护上。"请居家护理员一个月要花七八千元,我们负担不起。去养老机构又担心他们照顾得不好,而且价格同样不低。"除了经济压力,精神负担同样沉重。王健坦言:"家里有一个失能老年人,就不能再出别的事了。"去年他因意外跌倒摔折了手臂,那时家里人几乎没有了一丝喘息的空间,"那段时间真的很崩溃,一下子少了一个照顾外公的人,家里人都过得很辛苦。"
技术支持:智慧养老与适老化改造并进
技术创新正在赋能家庭护理服务。许多地区为老人配备了智能设备,可实时监测健康数据,出现异常时自动报警。北京市试点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内嵌式"医疗床位,将专业医疗机构的服务直通养老机构。这些医疗床位等同于医院病床,可用医院医保,并设有三级查房机制来确保老人安全。适老化改造也是提升家庭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专家建议对失能老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如防跌倒报警器、远程健康管理平台等,降低人力成本并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未来展望:构建全方位家庭护理支持体系
展望未来,我国老年人家庭护理需要朝着更加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郑翔建议,从照护人才队伍角度看,亟须解决照护人员普遍数量少、专业水平低、职业认同感低、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率高的问题。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照护人员培训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转变社会观念,使照护服务职业化、专业化,尊重照护服务人员的劳动,提高其福利待遇。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完善也是关键。自2016年我国开始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以来,截至2023年底,参保人数达1.8亿,累计236万失能人员享受相关待遇。专家建议,应当建立"个人缴费+财政补贴+医保统筹"的多元筹资机制,加速构建覆盖全民、可持续的长期护理保障体系。随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和服务模式持续创新,家庭护理正在成为银发族安享晚年的重要选择,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提供坚实保障。夜幕降临,无数家庭护理者仍在忙碌。他们用专业和爱心,守护着家人的健康与尊严,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正在成为现实。(通讯员:王瑀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