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社区养老从单一的生活照料,升级为全方位的身心关怀?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新民社区开展的2025年新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金色新民 银发学堂”,成功实践了“医、养、教”三结合模式,通过社区教育与专业医养资源的深度融合,为辖区内老年人打造了一个“医有所靠”“养有所乐”“教有所为”的幸福晚年,探索出一条社区养老服务的创新路径。
“医有所靠”:专业医疗资源下沉,筑牢健康屏障
项目将“医”作为保障老年人生活品质的基石,充分发挥合作方——成都德慈医养中心的专业优势,让医疗服务从医院延伸至社区、家庭。
科普教育,防患于未然。邀请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业务主任、全科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张磊等多位权威专家,开展了涵盖认知障碍科学预防、居家急救、中医养生等在内的12场健康知识讲座,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老年人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健康技能,有效提升了他们的健康素养。
筛查义诊,精准干预。开展了9场健康义诊和8场认知障碍筛查,为近500人次老年人进行认知障碍的早期风险筛查。此举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对认知障碍的“知晓率”和“诊断率”,实现了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关键转变。
急救演练,提升自救能力。通过居家急救模拟演练,让老年人在逼真的场景中学习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技能,显著提升了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与互救能力。

“养有所乐”:多元关爱服务暖心,滋养晚年生活
项目中的“养”,超越了传统的生活照料的范畴,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滋养与社交生活的丰富,让养老变“享老”。
文体养心,陶冶情操。依托军屯镇综合文化站,邀请镇老协、镇老体协通过文艺搭台,开展太极养生拳法实训、帆布包创意DIY等活动,让老年人在强身健体和艺术创作中获得成就感与愉悦感,有效排解孤独情绪。
志愿养情,传递温暖。组建专业医疗和热心公益的两支志愿者队伍,深入特殊困难老人家庭,开展了7场“阳光助老”上门关爱活动,为316人次的高龄、独居、残疾老人提供陪伴、体检和照护指导。志愿者们甚至通过手语成功服务聋哑老人,实现了关爱的“零距离”。
阵地前移,普惠更多群体。项目主动走进新民敬老院,为五保户老人送去社会的温暖;积极参与军屯镇文明集市,以“摆展”形式将健康服务送至全镇居民身边。

“教有所为”:社区教育融入日常,点亮银发智慧
项目成功将社区教育融入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让“终身学习”成为他们晚年生活的新风尚。
搭建学堂,激发学习热情。以“银发学堂”为平台,激发了老人们巨大的学习热情。现场常见老人们坐着轮椅来听课,围着讲师提问,在急救演练中跃跃欲试......一位使用助行器的老太太坚持参与太极实训的场景,正是“老有所学”精神的最佳写照。

送教上门,链接优质资源。得益于新都社区教育学院“黄德善名师工作室”“送教进社区”等优质师资的加入,确保了教学内容的高水平与高吸引力,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尖的学习体验。
赋能社区,培育友好文化。拓展老年健康的“大型公开课”的外延,通过持续的宣传与活动,成功在社区普及了认知障碍友好理念,直接为后续“军屯镇新民社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重大项目的启动营造了氛围、奠定了群众基础。

“金色新民 银发学堂”项目用实践证明了“医、养、教”并非三条平行线,而是可以相互促进、融合共生的有机整体。通过社区牵头、专业机构执行、多方力量参与,该项目不仅超额完成了38场活动、覆盖3233人次的硬指标,更探索出了一个可持续、可复制的社区养老教育服务新模式,真正为新民社区的老年人描绘了一幅“金色晚年”的幸福图景,用扎实的实践彰显了“金色”全龄友好社区的建设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