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至24日,辽宁大学法学院“延川法行”社会实践团奔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入延边大学校园、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边十周年成就展、丹英社区、和龙市光东村、龙井市三合镇边境村等地进行参观调研,以实际行动调研地方发展,以青春视角洞察国情,在边疆大地上留下了求知、奉献与思考的坚实印记。
团队成员合影
7月22日清晨,“大国边疆,青春聚吉”专项活动出征仪式于延边大学顺利举行。辽宁大学法学院“延川法行”社会实践团在仪式中接过实践团团旗,团队成员以饱满精神面貌展现出将专业知识融入实践的坚定决心,就此开启了远赴边疆的实践征程。
实践团首先踏入延边大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馆,成员们深度探寻延边地区各民族交融共生的历史,深刻领悟到延边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建家园的奋斗精神。于延边大学校史馆,成员们了解了边疆教育的办学历程及丰硕育人成果,更切实感受到青年力量在边疆稳定与发展中所展现的独特担当。
团队聆听讲解员介绍
随后,实践团前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边十周年成就展参观学习。该成就展精心规划七大篇章,借助图片文字、视频影像、实物模型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呈现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与殷切嘱托下,十年来延边取得的显著发展成就与巨大变化。通过参观,实践团成员直观领略到延边人民在经济、文化、民生、生态等领域的发展成果,深切体会到延边人民十年来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
团队参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边十周年成就展
当日下午,实践团走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依次参观“红石榴之家”、党群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工作室、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地,深入了解丹英社区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及基层治理创新举措。在社区党委书记王淑清的讲述以及与社区青年工作者柳春燕的采访交流中,实践团成员倾听真实民生民情,实现书本理论与基层法治实践的紧密结合,深刻体会到青年扎根基层工作的重要意义。
团队成员在丹英社区和社区工作者合影
7月23日,实践团奔赴和龙市光东村,重走总书记视察之路。在参观光东村史馆、水稻博物馆以及体验文旅项目过程中,成员们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重视与支持,以及科技在推动文旅融合和经济共富中的关键作用。在延边东朝鲜族民俗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的宣讲下,成员们深入了解农文旅融合发展策略及“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等企业发展经验,体悟到投身乡村振兴、实现自身价值的青年担当。
7月24日,实践团队前往龙井市三合镇三合村。在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引领下,了解边境村的变迁与发展。该村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借鉴周边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经验,将废弃房屋改造为特色民宿,把闲置土地建成养虾与果蔬种植一体的大棚,积极发展文旅产业与养殖产业,不仅带动了G331国道沿线乡镇经济发展,更生动彰显了“兴边富民”战略的显著成效。实践团成员表示,要将调研笔记带回课堂,把边疆经验融入法治方案,让青春答卷与祖国边关同频共振。
团队实地走访参观
最后,实践团返回延边大学开展实践成果交流活动。各高校实践团队围绕边疆发展、民族团结、青年担当等核心议题,系统梳理并精彩呈现几日来的观察、访谈与思考成果。实践团代表接受采访,分享本次实践活动的收获与心得体会,表达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坚定信念。
此次实践活动的圆满收官,正是辽宁大学法学院深入贯彻“三全育人”战略的生动体现。法学院高度重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掘社会现实问题,致力于培养扎根基层、深耕实践的法治人才。未来,法学院学子将持续把个人成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在不断学习、调研与服务中砥砺品格,在强国建设征程中展现青年担当与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