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其境,才能心知其意。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基层中国”田野课堂,作为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案例教学模式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重要实践,为本科学生提供了一个通过田野调查获取一线资料的珍贵平台,在走访调研中探索乡村治理的创新模式。
这门特别的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局限于教室内、课本中的授课模式,将教学放入广阔的农村大地上,以实地调研为笔,在“知行合一”中增长才干。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辉带领的研究团队,践行着这一理念,以“真知笃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调研足迹遍布中国西部、中部、东部、南部、东北部多个省份,把“田野课堂”当成人生的“必修课”。
这一次,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学生张曦予等作为河南大学文化治理研究团队成员,在暑假参加了“基层中国”田野课堂的学习,利用暑期时间深入基层田野进行走访调查,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号召。团队成员来到陕西省渭南市樱桃沟村,在田野课堂中身临其境地学习、探索,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探索乡村治理的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展现青年担当。
研究团队在前往樱桃沟村的田野调查中,从非遗文化和致富产业两个方面调查了樱桃沟村的治理路径,阅读了樱桃沟村书写的乡村振兴新篇章。团队成员走访了樱桃沟村,体验了当地的文化和习俗,与非遗传承人、妇女主任、会计、驻村书记等村民进行了深度访谈,形成了十几万字的有效访谈资料,为田野课堂的学习交上了属于自己的答卷。
乡村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样本,田野调查是社会学“向下看”、“向内看”的不可或缺的途径,“田野课堂”的开设,积极回应了党和国家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号召,在课堂外的农村大地上身临其境地积累学术养料。
在这次实践中,从调研地点的选定,到晚间研讨会的组织,刘辉作为团队的主心骨,始终为团队把好前进的“方向盘”。通过这次“渭南之行”,团队成员在与村民的面对面交流中了解到乡村发展的足迹,在晚间研讨会中启发思路,吸取经验,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书中运用到实践中去,增长了人生的阅历和调研的经验。
在这次“基层中国”田野课堂的学习中,案例学习是贯穿全程的技法,从案例(调研地)的选取开始,团队负责人刘辉综合案例典型性、学术价值、调研安全等多方面考量,指导团队成员进行调研地点的选择。此外,由于团队中有本硕不同层级的学生,在实践中也相应地设置了不同的任务标准,同时采取“老带新”,让高年级同学为低年级同学提供指导,体现出团队薪火相承的精神。调研时,白天各组成员前往各自的调研地点分头行动,晚上则会通过线上或线下的研讨会进行总结和分享,成员们将调研的所见所闻组织成语言进行陈述,也是将一天的行动进行复盘,并吸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得以优化下一步的调研行动。这样的研讨会成了成员们启迪思想、取长补短的重要场所,思想的碰撞点燃了成员们的热情,往往从晚上七点持续到十点,甚至更久。调研之旅结束后,便是重要的成果转换时间,通过阶段性任务,将调研所得转化为实际成果。团队始终秉持着“讲好一个故事”的观念,把访谈资料整理成一个村庄的文化治理故事,同时加强相关专著的阅读和积累,增强学术素养,让专业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提升。
团队成员一直紧紧跟随党和国家的脚步,在“基层中国”田野课堂中增长自身才干,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更广阔的土地上。田野课堂作为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案例教学模式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系列成果之一,也承担着重要的训练场的功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有实干精神、吃苦精神、创新精神的社会学人才。
(撰稿:袁天然 | 图片:张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