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奋力推动广东“十大新突破”的“1310”部署落地见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芃星灼华”突击队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于近日赴河源市新江街道龙尾坝社区开展系列非遗创意课堂。活动以“非遗+河源特色文化”为主题,通过纸浆塑龙、豆绘山河等创新形式,挖掘乡土美育资源,激发青少年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卡通绘龙韵,童心悟传承
河源被誉为“中华恐龙之乡”,这里出土了上万枚恐龙蛋化石,是全球罕见的恐龙遗迹宝库。志愿者老师以此为切入点,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恐龙文化美术课。当志愿者老师放映出“黄氏河源龙”的照片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惊叹声。这时9岁的黄俊维举手提问:“老师,为什么叫‘黄氏河源龙’?”志愿者老师微笑地解释道:“种名‘黄氏’是为了致敬在河源恐龙化石发掘和保护工作中有巨大贡献的河源市博物馆馆长黄东先生;属名‘河源龙’则是因为在广东省河源市发现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流露出对家乡历史的自豪。
图为志愿者老师在讲授“中华恐龙之乡”名字的由来 成宛芸供图
随后,志愿者展示了憨态可掬的“河源龙”卡通形象,孩子们拿起铅笔,在纸浆画底板上认真描绘。此刻,恐龙不再是遥远的标本,而是承载家乡记忆的伙伴。这堂课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图为孩子们在认真绘画“黄氏河源龙” 成宛芸供图
巧手塑龙韵,环保传文化
第二天的非遗纸浆画课程将活动推向高潮。志愿者们将废弃纸张变废为宝,教孩子们制作纸浆颜料。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撕纸,有的搅拌纸浆,有的调配色彩,课堂氛围热烈而欢乐。更巧妙的是,孩子们以前一天绘制的“河源龙”线稿为蓝本,用纸浆填充上色,让平面的恐龙形象变得立体生动。这堂课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非遗技艺的魅力,还传递了环保理念,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变废为宝”的智慧。
图为孩子们“河源龙”纸浆画成品 刘嘉茹供图
图为孩子们展示“河源龙”纸浆画作品 成宛芸供图
五谷绘山河,童心系家国
紧随恐龙文化课堂,志愿者们以“豆趣绘山河”为主题,带领孩子们开展了一场独特的豆子地图创作课。活动中,志愿者老师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和河源的地理人文知识,引导他们感受祖国山河的壮阔与家乡的独特魅力。随后,孩子们以红豆、绿豆、黑豆、黑米、黄米等天然材料为“颜料”,在红色卡纸上拼贴出中国地图和河源地图。
图为孩子们“豆”建河源和中国地图 刘嘉茹供图
金灿灿的五颗星星和孩子们认真书写的“中国欢迎你”、“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成为作品的点睛之笔,不仅展现了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也传递了“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通过沉浸式创作,孩子们深化了对国家疆域和家乡风貌的认识,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图为豆子创作的地图成果 姚逸雯供图
文化纽带连古今,童心传承向未来
“芃星灼华”突击队的系列活动,如同一根缤纷的文化纽带,将孩子们与家乡的历史紧密相连。从恐龙绘画到非遗纸浆画,再到豆子地图,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用创意和巧手触摸家乡文化的脉络。志愿者们表示,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种子,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图为志愿者们与孩子们的合影 成宛芸供图
非遗与河源特色的创新融合,不仅为社区儿童带来了难忘的艺术体验,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探索了新路径。广师大“芃星灼华”突击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的力量,展现了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未来,这样的活动将继续为乡村儿童打开一扇通往传统文化与家乡情怀的窗口,助力文化薪火代代相传。
(芃星灼华团队)